夏季祛湿中成药需根据症状和体质选择,二陈丸、参苓白术散、龙胆泻肝丸分别针对痰湿、脾肺气虚湿重、肝胆湿热三种类型,具体服用方法如下:一、参苓白术散适用症状:脾肺气虚兼湿气重,表现为浑身乏力、气少懒言、长期咳嗽有稀痰、腹胀不消化、易拉肚子。作用机制:健脾祛湿,补益肺气。舌象特征:舌体胖大,...
最后,建议吃一段时间中药吧,主要是健脾燥湿,益气固表,而你吃的知柏地黄丸是适合肾阴虚并且有火。推荐方剂:党参20,白术10,茯苓15,薏苡仁20,白扁豆15,生黄芪30,升麻3,防风6,白豆蔻10,杏仁6,滑石15,甘草3.陈皮10,半夏10 痰湿体质吃什么中成药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
治此病,常将茵陈蒿汤(茵陈24克,栀子15克,大黄6克)合五苓散(桂枝、茯苓、泽泻、猪苓各9克,白术15克)化裁。苔黄腻者,去桂枝,加黄连6克;苔白腻者,加藿香9克、白蔻6克;苔白腻而脘腹胀甚者,加厚朴15克,苍术、陈皮各9克;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各12克。
很多人对参麦不熟悉,其实它是中药材的一种。参麦的食用方法多样,包括作为中成药的成分,或是制作成参麦茶。参麦对健康有益,能帮助调理身体。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参麦。以下是参麦适用的病人类型:1. 阴虚体质人群:这类人容易出现肝火、心火、肺火等症状,表现为舌边尖红、苔少、脉细...
例如,知柏地黄丸药性偏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左归丸填精作用强,痰湿体质者需谨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防止药物相互作用或不良反应。服药期间需配合生活调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加重阴虚火旺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
饮食调理: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以滋养阴液。同时,少吃性温燥烈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作息调整: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药物调理: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中成药,以滋阴清热。4. 痰湿体质 特征...
以下是一些药店较少推荐但口碑良好、好用且不贵的中成药,这些药品医生私下也经常自用,建议收藏:1. 夜尿多、尿频、尿急、尿痛 复方石韦胶囊:清热燥湿,利尿通淋。适用于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膀胱炎,尿道炎等症状。对于夜尿频繁、每次尿量较少的情况,复方石韦胶囊能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脾胃湿热证:临床表现为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腰腿酸困,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妇女带下量多,色黄有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祛湿,行气调中,中成药可用二妙丸、四妙丸或配合葛根芩连微丸。该证多发生于太阴脾虚体质之人,与过食肥甘醇酒有关。若脾虚症状突出,...
2. 精准选择补品补品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避免盲目跟风。例如,气虚者可选黄芪、党参;血虚者宜用当归、熟地;阴虚者适合枸杞、麦冬。但湿热体质者误用阿胶可能加重腹胀,痰湿体质者服人参可能引发头昏。建议进补前咨询中医师,通过舌脉辨证确定补益方向。3. 优先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消化功能弱者需先...
口味偏重和痰湿体质之间是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小便经常是浑浊的,即小便解出来不清晰,如果小便清白,像白开水,这是阳虚;正常的小便是淡黄色的、清澈的、透明的;如果小便时浑浊的起泡沫的,这是痰湿的一种表现。(这是指经常性的,不是指偶尔一两天。)还有痰湿体质的人出汗呈现两极分化,一种出汗非常多,这是太胖了,胖了以后他行动起来容易出汗。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