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食用菌品种和菌种退化的原因
品种退化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品种本身自然变异;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品种退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品种审查登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菌种生产分散,从业人员素质差所致。具体表现在:
(1)非品种化菌种的使用和无根据的“新品种”使用,造成品种不均一性,品种混乱,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完全建立食用菌品种审定、认定和登记制度,种质资源管理也不规范,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由此出现了非品种化菌种的大量使用,加剧了菌种的不均一性和异质性。在生产中,一些供种单位从其他单位引进一支试管母种,并冠以新名作为“新品种”出售;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个品种可当作任何品种出售,购买者要购买什么品种,这个品种就是什么品种;还有的个体食用菌研究所对食用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后,未经出菇试验及鉴定就将其培养物冠以“新品种”之名。
(2)品种选育缺乏科学方法 表现为品种性状描述量化不够,缺乏标准条件的限定,使达不到品种质量标准的菌种得以流传和扩大。这类菌种通常使用时间不长,其遗传学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就表现出来,即出现“退化”。实质上这并不是品种本身的退化,而是未使用合格的品种,这是菌种不均一和不稳定性造成的。
(3)人为因素 某些人为因素导致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温、高湿、通气不良、不适宜氮源、不适宜碳氮比、不适宜pH等,都可以造成菌种退化。
(4)人为选择错误在菌种生产中时有发生 菌种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遗传突变、细胞退化、生理代谢改变及其积累而出现不良的细胞群体。特别是那些小型菌种厂和栽培户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又缺少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条件,难以鉴别正常与不正常的菌种,使不正常菌种得以使用和繁殖,甚至不正常母种继续繁殖扩大和生产。因此,菌种生产单位和栽培户要从有信誉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菌种保藏机构引种。
选择栽培食用菌的种类依据
目前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有100多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有十几种,较少量生产的珍稀食用菌种类也有十几种。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来选择适宜栽培的食用菌种类:
(1)进行市场调查 生产出的食用菌产品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同栽培规模、不同生产模式、不同市场定位的市场调查主要当地及国内外的市场调查。如当地市场销售食用菌种类、数量、产品形式(干品、鲜品、盐渍品、罐藏品等)、市场价格(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现有市售食用菌资源等,通过调查分析,对市场容量做出判断。如果栽培地距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较远,运输不便,产品需要完全就地鲜销或干制销售。
(2)进行生产条件调查 生产任何一种食用菌都需要一定生产条件,不同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除了固定房屋场地和设施外,生产条件有三方面,即原材料、气象条件区位优势和交通状况。栽培用的培养料要尽量就地取材,既可保证质量,又降低生产成本。如双孢菇使用的培养料是麦秸、稻草和牛粪等,如果在没有这些原料的林区栽培,从远方运输材料会提高生产成本。当地气象条件是否适宜种植该种食用菌是选择栽培种类的关键,因为气象条件不具备,会造成不出菇、出菇产量低、质量差、病害发生严重等现象。在距大中城市较近的地区栽培食用菌,可以选择鲜销的食用菌种类,如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等。而距大中城市较远的偏僻乡村或山区,应选择干制食用菌种类和品种,如香菇和黑木耳。在签订收购合同前提下,适于制罐或其他简单加工的食用菌也可栽培,如双孢菇、平菇、金针菇和滑菇等。
Copyright © 2019- dxga.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