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结合世界古代史谈谈“中国文明西来说”。(四川大学2017年世界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19世纪末,法裔英国人拉克伯里自称运用“语言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上古史的秘密:黄帝裔出巴比伦,汉人的祖先是巴比伦人。拉克伯里的“西来说”不为欧洲主流汉学界所接受,但当其被介绍到日本后,备受学界瞩目,出现了以桑原骘藏和三宅米吉、白鸟库吉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支持派。1900年,白河次郎和国府种德将“西来说”写入面向大众的《支那文明史》中,此书出版后引起在东京和上海的排满知识人的积极反应,《支那文明史》转述的“西来说”被译介为若干中文文本。不过,当意识到“西来说”表征着汉人的外来性而不合排满的政治目标时,先前的支持者便纷纷转而反对。但根据考古材料,至少在二里头时期,中国已步入了文明的门槛;中国文明在本地的基础上诞生成长,根深叶茂,自有风采。瓦西里耶夫断言只有晚殷文化才是最后形成的中国文明,其成就又是主要仰仗于外来的信息传播,这已经被历史事实所否定。 涉及知识点:史学研究与动态
2. 评述两汉的监察制度。(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西汉的监察制度。主要由刺史与司隶校尉构成。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及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称州刺史,简称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刺史秩六百石,司隶校尉秩比两千石,都以京官监察地方的,司隶校尉还纠察朝官,史称这一制度为汉武帝“以内制外,以小制大”之术。这套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庞大的官僚群的督导与控制。 (二)东汉的监察制度。刘秀在继承秦、西汉监察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从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司隶校尉兼领一州,又为要职,有监察公卿的权力,再加上总监察机构御史台、地方的州刺史,就形成从到地方完整的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大大地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 (1)御史中丞。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御史中丞,秩千石。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2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15人,掌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 (2)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除。东汉又复置,兼领一州事,秩比二千石。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
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均专席而坐,号日“三独坐”。刘秀重用司隶校尉有别于御史中丞,重在抑制贵戚、权臣,以提高皇权。 (3)州刺史。东汉初年,在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二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于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年终奏于皇帝。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刺史职权的扩大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便发展成为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3. 简述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一)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人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二)历史意义。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4. 试论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爆发期间,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爆发期间,围绕抗日问题,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具体如下: (一)在方面,其主流看法是采取不抵抗,实行“先安内,后攘外”方针,国内的一些反日活动,并等待国联裁决日本的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不战而退。为了解决日本占领东北的问题,南京采取了诉诸国联的方式,希望能和平解决。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的不抵抗存在一定的底线,特别是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1932年4月,国难会议召开,成为与在野党派的一次政治对话,并开启了此后与在野各党派的对话。 自1936年起,国民对日外交方针趋于强硬。1935年初五届一中全会上,蒋介石全面接管权力,张群担任外交后,开始了对日的
交涉,但因双方无法达成协议而失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南京已经开始着手制订对于日本全面侵华的预案。同时,为了和平解决问题,在西安事变前夕,与秘密接触等。 (二)内部派系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则坚决反蒋抗日。1931年11月12日,内的临时行动委员会发出《对时局宣传大纲》,直接提出抗日必先倒蒋、推翻南京政权、释放一切政治犯等主张。同时,该党还支持十九路军的一.二八抗战,还与红军达成反蒋初步协定。1933年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新的联合红军对抗南京,极力宣传抗日反蒋的主张。 (三)在中国党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主张全党与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并发动与领导反日本侵略者和统治的武装斗争。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满洲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全东北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9月22日,发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全民族奋起抗战。 但九一八事变至全国抗战阶段,的抗日主张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拥蒋抗日等三个阶段的转变。1933年1月17日,驻国际代表团以、朱德的名义发表宣言,表示将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抗日武装联合。1933年1月26日,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明确了开展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明确了“逼蒋抗日”的主张,并在这个时期与南京方面秘密接触,商谈联合抗日的可能性。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其中斡旋,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此,确定了“拥蒋抗日”方针。 (四)民主人士与党派方面,在拥护的基础上,要求改变一党专政的局面,并尽快实施宪政,联合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日。在1932年的国难会议上,他们纷纷提出建议,要求改变一党专政的局面,尽快实施宪政。 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各个政治派别提出的抗日主张,其中一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局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5. 分析罗马共和国时期土地问题
正确答案:罗马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土地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罗马经过多次对外战争获得大量的公有土地,直至发展成为面积广阔的大国。在不断征服占领土地的过程中,土地问题也随之产生,主要有:(1)贵族占地规模逐渐扩大,小农阶层占有土地不断减少,悬殊,引起社会不稳定。罗马贵族利用已有和财富,不断扩大土地,小农阶层举步维艰,贫民与贵族斗争不断。(2)有财产的小农数量减少引发兵源危机。在马略军事改革之前,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募兵不仅有财产资格,且士兵复员后无安置优待,兵源数量不足,士兵服役热情不高,极大影响罗马战斗力。为此,罗马多次进行立法及改革以试图解决土地问题,其中最有影响的两次分别是颁布《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和格拉古兄弟改革。《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在土地方面规定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此举极大的了贵族随心所欲占有土地现象,缓解了贵族与平民的土地矛盾。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在平民的拥护下出任保民官,进行了以土地为主的改革,主要内容:每一家长占有公有土地不得超过500犹格,连同其子占地,每户最高限额为1000犹格,超过此数的部分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以份地的形式将其分给无地公民。法案同时规定,这些份地不得出卖,只许
世袭使用。其弟盖约.格拉古亦颁布《土地法》等土地解决方案。虽然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在元老院贵族的反对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贫民的生活条件,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总体来说,罗马共和国时期土地问题一直存在并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共和国后期罗马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