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分析
内容摘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以及涨落条件进行分析之后,运用资源熵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并给出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向更高级有序结构状态演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耗散结构 区域创新 资源熵 演化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之内,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能力与经济竞争力,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地方与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网络体系。
耗散结构理论
普利高津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被命名为耗散结构(单晓云,2002)。贝纳德流是耗散结构的经典实验。该实验通过在一个容器两端各放置一块热源接触板,板的长度与宽度要远远大于两板间的距离,设上板的温度为T1,下板的温度为T2,开始实验时,两板的温度相等,即T1=T2,容器内流体处于平衡状态。当加热下板,此时T10,即Δi S >|Δe S|,表明负熵不足以抵消创新主体内部所产生的正熵,此时系统无序度加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恶性循环过程中。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单独的创新生产过程占主导地位,各创新主体没有或很少进行合作,这时要通过某种措施加以,建立必要的合作机制;二是区域创新主体之间有合作,与外界环境也有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以及产业等利用,但在合作、利用资源方面与区域创新系统不相适应,以至产生过多的正熵流。
2.当时ΔS 0和ΔS <0的分界点,此时系统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即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资源配置效率没有任何改变(徐大伟等,2004)。
(三)耗散结构理论对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启示
1.健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目前,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权利所限,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很难形成高度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从掌握的资源看,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能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拥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拥有资金和组织能力,是区域创新和环境的创造者,能够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中介服务机构则具备一定的信息平台
优势。他们之间实现联系与合作是完全有必要的,对于已经出现的短期项目合作形式,很难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状态,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比如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战略联盟、数字孵化等,促使他们相互联结、相互融合(邹波等,2008)。
2.保持区域创新系统的资源有效畅通。区域创新系统的资源熵减少过程,是以区域创新系统内与外界环境资源交换与使用为前提的。如果创新活动有关的所有资源,如知识、资金、技术、设备、信息以及人才等,在交换与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某种阻碍,则会增加系统的资源熵,促使系统的无序化,表现为某些创新主体拥有的资源被过度浪费使用,而有些创新主体却无资源可用。因此,只有消除资源合理流动的障碍,使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得到充分地使用,这样才能使负熵流增加,从而使区域创新系统更加完善,运行效率更高,整体创新能力更强。
3.加强部门的适配性。除了加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保证资源畅通外,区域创新系统的资源熵减少还与当地的法规等因素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区域创新难以发挥其既定的功能,无法对区域的创新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该根据市场主导的原则,确立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的宏观职能,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税收、金融、财政、人才以及产业发展等加以分析,考察各项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现实基础与资源禀赋等是否协调,是否对区域创新系统环境有改善作用,能否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单晓云.耗散结构特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徐金发,常盛,谢宏.公司治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研究[J].技术经济,2007
3.李静.耗散结构视角下的企业文化系统研究[J].东岳论丛,2010
4.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
5.曾德明,彭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
6.徐大伟,王子彦,郭莉.工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J].管理科学,2004
7.邹波,张庆普,田金信.大学—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形成机理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