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jiàoyù)思想根底(gēndǐ)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
物(shēngwù)教学中实践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xūyào)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 研究、去实践。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育应表达(biǎodá)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 要求。那么,学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陶行 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 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 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 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 (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 (3)做有道德的人;
(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 体,有思想,有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
(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 大自然的主人; (6)做创造的人;
第 1 页 共 9 页
(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开展、不断创造、不 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深刻 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 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通过我们的实践,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 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作者的体会。 1、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局部。陶行知认为:
“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
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 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 的法予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 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根本特点。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 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我们的做法是:
第 2 页 共 9 页
(1)以身示范,严格操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 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 〞。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 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 微镜的使用,包括取放、对光和观察三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拟困难。但是,由于我 们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 ,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方“取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 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根底上,又让学生 按“取放—对光—观察〞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拟顺利地完成 教学任务,使绝大局部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是否标准、准确。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还 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让学生标准地、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 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力求做到标准,做好学生的表率。实验中还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 实验的结果,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不弄虚作假,不说假话;
第 3 页 共 9 页
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也做到客 观、科学、实事求是。 总之,以身示范,严格操作,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深化了素质教育。
(2)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 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以下三种特征:〔一〕行动; 〔二〕思想;
〔三 〕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验、观察,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验 、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指 导学生实验和观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科 学的结论。例如,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不 仅亲自做,还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在布置实验时,还给学生明确一些要求,如瓶子一定要清洁,两个瓶 子中种子的数量要相等以及瓶口不能漏气等。课堂上,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边问学生 :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放进甲瓶中不会熄灭而放入乙瓶中会立刻熄灭呢?〔学生答:因甲瓶中氧气充足,而乙瓶 中缺乏氧气〕乙瓶中的氧气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呢?〔学生答:说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要
第 4 页 共 9 页
吸收空气中的氧〕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 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空气的道理。坚 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就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学生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了真知,学 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3)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 物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 。有位名叫何雷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经过长时间对植物叶序的观察,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叶序除了互生、 对生、轮生外还有簇生,并发现叶序有混生现象,银杏的新老枝有不同的叶序,于是写出了《叶序的再认识》 的小论文,这篇小论文不仅发表在学校的《新风》报上,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小论文评选优秀奖。
还有一位名叫黄河的同学,长期坚持制作琥珀标本,取得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写出了《制作琥珀标本》的小论 文,《成都晚报》“苗地〞栏目组还专门编发了这篇文章。我们还带着学生去参观考察距学校10km外的成都植 物园、动物园,并且坚持结伴而行,步行而归,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还锻炼了意志,增进了 团结和友爱。有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不认识水稻、小麦、油菜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 常见的大田作物,还了解到了它们的生长过程、管理程序,明确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 5 页 共 9 页
的道理。我们 知道,传统教育是教育与生活别离,劳力与劳心分家,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那么强 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定书不可尽信,书不可尽言,问题要在生活里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力提倡“生活即 教育〞“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而课外活动,正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实现“教学 做合一〞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人生里程 中又向做“真人〞迈出了坚决的一步。
2.实行“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互教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 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 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锋利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 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 。因此,对教师来说,“既领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领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 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根底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受陶行知这 一教育
第 6 页 共 9 页
思想的启发,我们在讲授某些内容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 ,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讲台上,学生态度认真,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楚、准确, 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答复以下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记得有一位名叫周敏的女同学,她 讲《啄木鸟》时,声音清脆,略带童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得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刚一讲完,教室里就 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也令前来听课的教师惊叹不已。后来,我校的《新风》报还刊登了她的这篇讲稿 。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撰写讲稿,精心备课,然后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 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课文,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记忆 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 ,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又仅自己知道了,还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 到传播生物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开展的“课前5分钟生 物知识大放送〞。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
第 7 页 共 9 页
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 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 生,也领先生〞,教师“即领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正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 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 (2)推行“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 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求 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差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谁的“对子〞进步更快。通过这 一活动,差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很大;
优生向差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 到了提高,到达了互教互学,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生物教师因所 教班次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 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多年来,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 〞字上下功夫,不仅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还造就出了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 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
第 8 页 共 9 页
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 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陶行知《我们 的信条》〕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内容总结
(1)陶行知教育思想根底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实践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
(2)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 (3)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
(4)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 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5)〔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呢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