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坛 l IN-" 论如何利用线损率指导电网规划建设 王志强 (国网山东沂南县供电公司2 ̄300) [摘要]线损率往往被作为衡量和考核供电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指标,但随着线损率实现信息化管控,将其作为指导配电网规划建设及运行技术指 标的意义要远大于作为经济管理指标的意义。线损率应当作为配电网健康运行的“晴雨表”,也应当成为评价配电网建设改造合理性的标尺。通过线损率指导配电 网建设运行必将成为优化配电网、降低线损新的突破点和发力点。 (关键词]线损率电网规划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8—0144—0l 一,影响线损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1、设计因素 线路路径不尽合理导致供电半径过大,甚至存在迂回现象。供 电与配电容量、配电与用电容量的容载比不合理。线路导线选用截面积不符合 经济电流密度的要求,选用设备能耗较高等。 2、设备因素。绝缘子污秽或绑线松动放电,导线接头发热。高耗配变比重过 大,变压器陈旧、铜损和铁损值超标,变压器绝缘和散热作用不良。客户表后线 年久失修和绝缘层损坏,混线短路等。 3、运行因素。负荷超过导线经济运行值,负荷集中在线路末端。变压器三相 不平衡,配变过载运行。环网线路拉手供电导致线损率大幅上升。 4、无功因素。未按无功经济当量选用无功补偿装置,无功损耗增加。 计量因素。表计运输及搬运时受震损坏了元件,感应倍率不准或二次结线 不良。电能表未按期更换、效验等造成计量故障。 5、人为因素。抄表人员估抄、漏抄、错抄造成电量“跑冒滴漏”以及人为窃电 因素。 二.将线损率作为技术指标 从线损率这一指标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始终被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指标,因 为降损可以增 Ⅱ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管理是客观事实。传统线损管理理念是以 技术降损为基础,以管理降损为关键,采用的是指标管理模式 以完成线损指标 为导向,由一个部门设定指标去管理,形成一种结果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 很容易造成矛盾的隐藏和积累,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人为因 素是保证线损率统计是否准确的根本,供电企业的很多供电所和部门为了完成 指标,出现人为调整线损数据,人为计量故障等因素,导致线损率有很大“水 分”,因此管理降损一直是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主基调。 实现线损信息化管控后,影响线损率的人为因素和计量因素已基本消除, 影响线损率的主要因素已全部集中在配电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上。线损率由一 个静态的考核指标转变为一个动态的监测指标,可以及时地反映出配电网的规 划合理性和运行管理水平。将线损率作为技术指标不是忽略降损增效的作用, 而是以降损为导向,进一步增强配电网建设和运行的科学合理性,带来更多的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就像提高供电可靠率同样可以减少电量损失增加企业效 益,但为什么要将供电可靠率作为衡量电网建设的重要技术指标呢?因为提高 供电可靠率带来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四个服务”宗旨和 “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企业使命,都反映出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 础性行业,创造社会效益是供电企业最终追求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线损率作 为一项指导配电网建设运行的技术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三、利用线掼率指导配电网规捌曩设 1、将线损率作为配电网规划的重要因素。在变电站布点上充分考虑区域负 荷中长期变化趋势,运用线损理论计算软件对供人、供出线路损失进行模拟计 算,寻找损耗最少平衡区域,使电网中长期损耗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在变电 站选址和外来电源接入方面,要遵循靠近负荷中心、就地消化的原则,来减少供 电半径和降低线路损耗 在台区建设方面,应严格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绝缘 化”的原则进行实施,建成“短半径,可靠性高、线损低”的新型台区。 2、将线损率作为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标尺 负荷大幅增加、供电半径过长、线 径细是造成输电线路线损升高的主要原因 对排查出的高损线路采取增加导线 截面、减少迂回供电等措施来降低损耗。在制定方案前要根据线损理论计算得 出改造前后降损效果及投资回收期,结合工程施工难度等各种因索进行综合分 析,确定更换导线线径,并及时提报大修技改计划安排实施。对新增大用户优先 推荐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供电,并采用专线直供的供电模式,实现计量关口 144 l科技博览 前移。经测算,同一负荷采用35千伏比采用l旰伏供电可降低损耗9 以上。对 超供电半径、大负荷或负荷集中在末端的低压台区,宜采用在负荷中心附近新 增变压器进行负荷“拆分”的多台区供电模式;对农业用户较多、负荷集中的供 电区域可采用新增小容量变压器,将其与居民照明“剥离”的方式,形成专用台 区,来提高供电能力、改善电压质量和降低线路损耗。 3、将线损率作为配电网运行的“晴雨表” 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包括线路的经 济运行和主变的经济运行,运行部门应对各种运行方式进行线损模拟理论计 算,根据潮流和负荷的变化情况确定出最佳经济的运行方式。在负荷低谷和高 峰期转换时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调整运行方式。结合线损率的变化制定所有变电 站主变的运行曲线,要求调度值班人员严格按照曲线的要求及时投切主变。对 新上输配电线路,根据导线经济电流的要求选择导线线径。充分利用调度“遥 测、遥信、遥控、遥调”功能将采集来的电压、无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节 运行主变的有载分接开关档位和投切变电站的无功补偿装置,实现系统电压自 动调节和无功就地平衡。无功补偿装置要完成变电站、配电线路、配变台区、低 压线路的四级补偿布局,减少无功倒送和长距离输送无功的问题。采取集中自 动、随机、随器等多种运行方式,来实现全网无功分层就地补偿。 四.量构线损管理体系 1、要转变线损管理理念。利用线损率指导配电网建设运行,使线损率的重 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必须将线损管理列为“一把手”工程,打破由经营 专业管线损的格局,统筹协调生产 §营、农电等专业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格 局。进一步明确在线损管理中,要形成以生产专业担主责,营销、农电专业为辅 助的管理模式。 2、要提升线损问题整改效率。缩短线损分析周期,每周将生产调度会与线 损分析会相结合,及时通过线损率异常发现配电网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逐 步形成日常数据监测、异常问题处理、整改效果检验、责任考核兑现的运转、管 控流程。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定期 开展集中办公,集中力量解决整改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出台相关线损管理办法, 明确监测、整改周期、工单格式和奖罚金额,真正达到“异常问题有人管,整改效 果有落实”的管控目的。 3、要加强人员技能培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类/. ̄IPMS、ERP、用电信息、营 销GIs等信息管理系统种类繁多。要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采取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一方 面,制定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主要岗位的业务人员参加上级各项业务培训,同时 要求外出培训人员学成归来后,再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将所学的知 识传播到更广的范围。另一方面,从外面聘请专家,讲解系统建设的新技术、新 理念,并对新设备的使用进行言传身教,促进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使他们 能够掌握相关业务流程和工作重点,熟练运用这些信息系统,发现和解决线损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五 结语 线损率信息化管控的实现,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线损率所反映的问题 其根本是配电网建设运行的问题。供电企业要将“管线损”的理念转变为“用线 损”,把线损率作为技术指标,抓住配电网建设运行这一“本源”,建设结构完善、 技术领先、高效互动、灵活可靠的现代配电网 有了坚强的配电网,降损自然水 到渠成,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是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丁毓山,杨勇.农村电网规划与改造[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李永伟.谈农村电网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规划建设[J].建筑安全,2009 (6).